close




Broadway the American musical其實已經出版一段時間了,而且在IMDB的評價相當高。不過這種敘述性的內容,多半是音樂劇迷所熟知的訊息,雖然其中用了不少珍貴的片段,可惜畢竟是片段,滿足不了戲迷的渴求。



在介紹Rodgers & Hammerstein合作的幾個章節中,有一段很有趣的電視詼諧劇,暗喻當時的Broadway票房都掌控在兩位大師的手上。



一位男士因為晚上和下午的票比較貴,所以詢問售票小姐是否有早上的票可以購買,售票小姐則表示早上並沒有公演。

這位男士就說,「You mean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don’t make any money in the morning?」,「Then why did they write that song about how beautiful it is?」

售票小姐說:「Well that’s when they take it to the bank.」



這個把這首歌的涵義無限擴張的小短劇,實在太貼切太有趣了。

不過,如果和寶塚那各版本的芭樂和那些各式各樣不知所云的戲比起來,我寧願R & H多活個幾十年賺我們的錢……

第一次看CAROUSEL的時候,坐在劇院裡和台上的演員一起落淚的那份感動,我永遠都不會忘記…當時語文能力並不好,莫不是音樂和歌詞的語調,如何感動人心呢?!





我常想,如果我住在紐約,一定沒事就會跑去看42th Street、Les Miserables、和花鼓曲。

42th Street的舞蹈這麼精彩,不多看幾次就實在太可惜了。

Les Miserables的音樂很對我的味,就算買最便宜的票進去聽現場演唱也很划算。

至於花鼓曲,只看一次沒辦法看出其中的涵義,身為華人,這是一直都很想研究的作品。



下個月西城故事就要來台灣了,雖然故事音樂都已經是耳熟能詳的,但是,畢竟是Bernstein的音樂,有機會還是要去看一次現場的表演,才不枉此生。



話說,最近台灣音樂劇的片子倒是出了不少,那天在光華商場還看到了新版的STATE FAIR。

既然如此,為什麼 The Producers不進台灣呢?雖然是沒什麼藝術性的商業音樂劇,可是真的很好看啊,為什麼台灣片商就是不進呢?也罷,上AMAZON訂吧…不過,電影版沒有百老匯版爆笑就是了。

真希望台灣多引進一些這種表演,讓大眾可以多學習多看看多比較,不要再講到音樂劇就只知道歌劇魅影和鐘樓怪人了。

雖然在台上演的音樂劇並不多,但是與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這種資本主義劇場文化比較起來,台灣人是太幸福了,有機會就應該要多去看看才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tathro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